2009年11月2日,河北保定市委机关报——《保定日报》在B1版《人物》栏目中以《黎艳辉 集报为藤 摸寻历史文化》为题刊登了记者韩雁撰写的关于黎艳辉集报的文章。

介绍黎艳辉的《保定日报》

局部

手持《保定日报》的黎艳辉
附:电子版
【11月2日深度版 小栏稿 人物】
黎艳辉:集报为藤 摸寻历史文化
本报记者 韩雁
黎艳辉,保定市收藏协会集报专业委员会会长,业余集报20多年,涉及各种专题,专注收藏与保定有关的历史文化类报纸,自号“顺藤斋主”,取意于通过报纸这根藤,去寻找、抚摸历史文化之“瓜”。2006年6月,秉承“集以致用、报里掘金、网联知音”原则,组织创办集报网,给集报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推动保定的集报活动闻名全国。
当第61张《人民日报》“国庆版”拿到手时,黎艳辉笑了。集全从1949年到2009年国庆节当天的《人民日报》,在集报人眼中,这是对新中国60华诞最好的庆祝与献礼。
从1到61,倾心国庆报收集
在报刊收藏业,像“国庆专版”这样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的老报纸最为珍贵,《人民日报》倍受青睐。倾心红色收藏的黎艳辉当然不会放过国庆报的收集,认为这最能见证新中国诞生成长史。
收藏报刊,靠一份恒心。为收集国庆报,黎艳辉在网上发信息广求报友,或交换,或购买;只要一有时间,就跑在古物市场、旧书摊,甚至废品收购站,在一堆堆发黄的旧报纸中耐心寻觅;还有的被他这份心感染,干脆赠送给他。197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就是通过网上多方打听、交流,从安徽一位报友手里求购来的,前前后后花费了半年多时间。
记载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报纸,已达千金难求的地步。但运气和缘分时常会眷顾有心人,2006年,黎艳辉去北京参加集报活动,期间到中国书店,正好碰上该书店出售1949年10月1日、2日的《人民日报》,还有十几张其他年代的国庆报,要价5000多元。手中现钱不够,他嘱托同伴留在店中盯着,连忙找到一ATM机取了钱买下来。
他不只收集《人民日报》的,其他各大报纸、各地报纸的国庆专版他都要,真是件件皆珍品,喜爱全由心。今年国庆节前,他特地花上千元,通过外地报友订阅了“十一”当天和次日出版的中央级大报和各省区的省级党报,各行业机关报及各省会城市的都市报,总计320多种1000余份。更庆幸的是,他还收集到了包括《保定晚报》在内的32种报纸的国庆号外版。
从剪报到集报,专注23春秋
从14岁开始集报,至今整整23年。像当时所有的中学生一样,喜欢文史知识的黎艳辉喜欢看报,时常把介绍名人轶事、历史文化的文章剪下来贴在本子上。有一天,他读到介绍集报活动的文章,知道了有一种收藏叫集报,忽然惊觉:有些报纸上的资料非常珍贵,剪掉实在可惜。于是,开始有意识地把整张报纸留下来。那时还是学生,经济能力和阅历都使他成不了集报的“正规军”,只是尽可能地把自己接触到的报纸收藏起来。
1990年到省司法学校上学,石家庄有个收藏协会,黎艳辉第一次找到了“组织”,对报纸收藏有了更多了解,也更加痴迷。到废品收购站“淘宝”,找到报社的发行部求助,跑至外地找人交换,还结识了保定报友傅伟,成为至今的伙伴。他的藏品随之越来越多,形成分类,品质提高。1991年春,他举办了生平第一场个人报纸收藏展,也是我省首次学生个人集报展,反响强烈。
1992年毕业回保定工作后,黎艳辉的报纸收藏才真正快速进展。单身汉的工作闲暇时间几乎全泡在集报上。独乐不如众乐,他在报纸上登广告诚征报友,竟然有10多人回应。由此他们自发成立集报小组,并于1995年发展成立了保定市收藏协会集报专业委员会,成员扩到30多人,经常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集报活动。他和报友们自费创办《保定集报》,介绍保定集报情况,与外地集报组织交流,坚持了将近10年,刊发近100期,直到建集报网后才停刊。
1996年底,借《保定晚报》创刊1周年之际,黎艳辉和报友们在直隶总督署举办保定市首届集报展。这不仅引来河北大学新闻专业的师生前来观展,老报人尹铮还亲自撰稿推介。当年《大千世界》的副总编耿直主动打电话询问,欣然将一整套《大千世界》从创刊号到停刊号全部赠送给他。
进入新世纪,交通、网络日益发达,集报已经向市场经济转化,报友之间不再限于以报易报,双方商定好价格就可以成交。这给黎艳辉集报带来了很多方便,也使他得到了许多珍贵的藏品。有的报纸一种就存上百份,比如《保定晚报》创刊号,他就留了200份,以便和外地集报爱好者互通有无。到现在,黎艳辉的藏品已经达到了2万多种、十几万份。
“不耽误工作,不影响家庭。除此之外,业余时间搞点有意义的收藏爱好,丰富知识,提高修养,还是挺好的。”和那些付出相比,黎艳辉深感快乐、收获要多得多。
从爱好到研究,顺藤摸寻历史
对于这个爱好,黎艳辉一直尽力而为,从未言弃。出差每到一个城市,他就寻找自己没有收藏到的报纸。“朋友们也知道我这个爱好,到外地也帮着我收集报纸,给予很大的帮助和宽容,全国有一个爱好者机构,大家有什么消息互相传递。”家中爱妻、顽子对他这个高雅的爱好很是支持,同意他单独辟出一间小屋作为藏报之用。
黎艳辉一直难忘耿直慷慨赠报时的留言——“收藏远去的世界,拥抱绚丽之明天”,更难忘集报展时一位耄耋老人的感慨。老人曾是《冀中导报》的刻字员,自己收藏的《冀中导报》勾起老人对战争年代办报艰辛的回忆,没想到能看到当年的报纸。
“因此,集报不再只是我个人爱好,它更承载了报业人寄予的责任和希望。当年耿老赠报,是认为交给集报爱好者手里比放在家中更有意义,那我更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黎艳辉说,“何况报纸是时代的纪录,从一张小小的报纸就可以发现社会的变迁。现在我的斋号叫‘顺藤斋’,就是顺藤摸瓜的意思。顺着报纸这个‘藤’,摸历史、经济、文化的‘瓜’。”
2002年,黎艳辉通过整理藏品,为自己明确出收藏方向:收藏与保定有关的历史文化类报纸。其中又分了若干个专题,有关于晋察冀革命边区的抗战报纸,有记录建国后和保定有关大事件,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保定视察,还别出心裁“独创”的“签名报”,如保定的世界冠军、作家或者和保定有关的名人以及和报纸有关的人在相关报纸上签名留言等。这也让他的藏报显得更加与众不同,更有收藏价值。黎艳辉觉得,作为一个保定人,收藏与保定有关的报纸,会更有意义。
如今在集报界,黎艳辉名声在外。部分是由于他丰富的藏品,更多是源于他的专业知识。拿到一张报纸,黎艳辉总能对它的历史说个一清二楚,也能据此对报纸的真伪做出准确判断。黎艳辉认为,收藏就要研究,否则光有一屋子的报纸,徒占地方,作为收藏者却毫无了解,这样的收藏毫无意义。为此,他在集报网上开辟了“顺藤斋”专栏,撰写了大量介绍和研究集报的文章,与人共享。
说到今后的打算,黎艳辉回答:“一直走下去。”平静的语气里透出坚定。而近期他最希望能乘新中国60华诞再办一次集报展,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一张张藏报去摸寻、回味“国庆记忆”、“红色记忆”、“保定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