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素有“散装的百科全书”之称,而老报纸是对历史真实的还原,它详细地记载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敏感地捕捉着历史进程中的细微变化,可以说一份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的日记。在曲阳县就有一位对收藏老报纸情有独钟的退休职工,他多年来孜孜不倦地搜集报纸,现已积累了400余种数万份报纸,在当地是小有名气,他就是曲阳县财政局退休职工李秋振。

在李秋振的家中,笔者看到他收藏的报纸摞起来足有3米多高。在这些报纸中,时间最早的一份是清光绪三十年九月初四(即1904年10月12号)的《大公报》,还有1906年的《北洋官报》、1908年的《政治官报》及解放前的《河北日报》创刊号、《人民日报》、《大刚报》、《大众日报》等,最多的还是建国后这一时期的报纸,从国家级到各省、市及地区级的报纸,甚至也能找到像《甘南报》、《新保定报》、《河北四清报》等这样的报纸,其中有不少精品或许在国家图书馆、博物馆都难以找到,因此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珍藏价值。
尤其是建国后的那些报纸,都与祖国成立60年来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美建交、港澳回归、抗击非典、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北京奥运会开幕……仔细阅读这些新闻,不仅可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诞生及发展历程,从中也可以看到伟大祖国在一天天成长,在一天天强大。
李秋振是1971年参加的工作,在那个年代,谁家也不算富裕,只有单位才订得起报纸。从工作起,李秋振就喜欢上了读报,从报纸上不仅能够学到很多知识,还能及时了解到国内外新闻,有时看到哪张上面有自己非常感兴趣的内容,他就特意收藏起来。每次到外地出差,在旅馆中只要看到有报纸架,他就会上前认真地阅读一番,有时经人家同意后便挑上几份带走。无论到什么地方,他总会打听当地是否有古玩市场、古旧书店或旧书摊,前去“淘宝”,主要就是收藏各个历史时期刊载重大事件的老报纸。有一次,李秋振在山西太原出差,在街上无意间看到路边一位老人屁股底下坐着一张旧报纸,他就在旁边站着等,足有两个多小时老人才起身离开,他飞快地拾起了那张报纸,竟是文革前的一份《中国少年报》,他高兴地如获至宝,别人还认为他是捡破烂的。后来,亲朋好友都知道李秋振有爱好收藏报纸的嗜好后,去外地出差,也留意找一些当地的报纸给他带回来。
多年来,他也结交到保定圈内的报纸藏友,时常聚在一起或交流心得,或互换、互赠藏品,真是其乐无穷。在今年的曲阳县“元宵文化周”系列活动中,李秋振应邀举办了“老报纸展览专区”。这些老报纸成为展区里的一大亮点,每天都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那场面真是异常火爆。看到人们对自己的老报纸竟如此感兴趣,这让李秋振感到十分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