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贾樟柯用电影将它记录,钱理群通过鲁迅来研读,张鸣则写下了《辛亥:摇晃的中国》记录那段“百岁老人”的历史。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2010年1月7日,钱理群、陈丹青、张鸣、贾樟柯等文化界名人在北京聚首,在著名作家张大春的主持下,展开了一场题为“这就是民国”的讨论。
今日,被誉为中国书业“年度风向标”的2011北京图书订货会将在北京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而昨天的那场讨论会,无疑将此次图书订货会的热度掀至高潮。
导演贾樟柯:
今年要拍《在清朝》
贾樟柯谈到了他将于今年四月开拍的电影《在清朝》,这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锁定在1899年~1911年的时期。
“我们老家有一个县志办公室,定期出版《县志通讯》,定期寄给我,我翻这个杂志,发现那是一个非常大的宝库。”贾樟柯透露,这本杂志中记录了一段故事,废科举之后,整个山西包括汾阳周边几个县城秀才进行抗议。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后,他们这整个一代读四书五经的人,求功名、求仕途乃至求职的道路就这么被堵住了,“这件事很震动我,从一个所谓大的历史角度来看,可能废除科举、废除过去的教育、产生新式教育是现代化过程的必经之路,但问题是,这样一个变革不能理所当然地牺牲这么一群人。这样一个发生在晚清县城里的事件就变成了电影的中心事件。”
专家钱理群:
鲁迅眼中的民国
著名学者、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昨日在现场谈到了鲁迅眼中的民国:“鲁迅一般不大怀旧,但是他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怀旧。他怀念的是民国初年,应该是晚清末年的。那时候他们要维新,要向西方学习,已经三四十岁了还在拼命学化学、数学、日语、英语,硬着舌头怪声怪气地朗读,他们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图国家富强。在鲁迅看来,民国就留下了这样一种精神。”钱理群还提到,1936年鲁迅去世前三个月时,曾在一封信里提到了写《阿Q正传》的真正意思,“他说写《阿Q正传》不是写二三十年前的辛亥革命,写的是二三十年后中国的改革。”
学者张鸣:
媒体参与辛亥革命
著名学者张鸣是昨天活动的主角。他带着自己刚刚出版的《辛亥:摇晃的中国》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张鸣表示,辛亥革命是中国第一次有媒体参与的革命,“我们看到革命党媒体有《民报》,上海有《民呼报》,然后有《民意报》。《民意报》以前在海外办,后来到了国内,我曾经查到过他们画的漫画,虽然画得不是特别好,在当时也是起作用的。”
“在当时的武汉,武昌起义前有一个报纸叫《大江报》,很有锐气,他们揭露地方官时非常犀利,会指名道姓的。他们的报纸也被关过,有两个人也被抓过,严格地说是他们自己去(自首)的,在法庭上声色俱厉,把法官骂得抬不起头。武昌起义发生的时候特别好玩,他们首先第一天就发出一张号外报道起义的消息。警察说这样不行,不能报。第二天他们开了一个天窗,整个一版都空着,后面来一行小字:‘本报获得武昌起义消息甚多,但是警察不让报。’后来警察没办法,只能让报。”张鸣说,据他查询,这也是中国媒体第一次“开天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