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资讯 > 滚动新闻 > 正文 站内 站内 站外 证券 汽车 视频 文\海南日报记者 许春媚2011年09月19日 10:22
在硝烟弥漫的年代,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中共琼崖领导机关在进行敌后游击战争的同时,也坚持办起了自己的机关报如《抗日新闻》、《新琼崖报》、《人民报》等等,开辟了一方独特的阵地。
日前,正受邀为文昌文化研究会撰写有关文昌媒体的发展历史一书的文昌市中华诗文协会常务副会长、文昌文化研究会成员陈如德,向海南日报记者讲述了琼崖特委在敌后办报的那段红色岁月。
中共琼崖特委机关代号:抗新
八月初的澄迈县昆仑农场美合村,几天前刚刚来访的风雨,将美合革命根据地纪念碑冲刷得特别干净,园里的草木绿得油亮发光。在纪念碑前的不远处,就是当年抗日新闻社曾经的驻地之一。
1939年2月10日,日寇侵琼,琼崖抗日战争打响。中共琼崖领导机关转入琼文内地,开始坚持长期领导敌后游击战争。为了使抗战军民及时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中共琼崖特委决定办一张自己的机关报。1939年3月中旬,在林李明(当时任特委书记)和黄魂的主持下,《抗日新闻》在琼山县树德乡创刊。
陈如德说,《抗日新闻》是日军侵琼后,我党在琼崖抗日根据地传播抗战信息的主要报纸,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主张和各项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这是一份4开4版油印周报,也曾出5日刊、3日刊,内容有社论或时评、国际国内时事、本岛新闻、副刊等。有关政策性的重要文章和评论,均由中共琼崖特委领导撰写或审定。国际、国内新闻通过电台接收新华社、国民党中央社的电讯,并从湛江、香港等地传进的报纸中摘编,本岛新闻由各级党组织、独立总队各部队和群众团体提供。
据海南省的《报业志》记载,《抗日新闻》的发行量不是很大,印数只有1000~1500份,有重要新闻和重要文章时,增印到2000份左右,主要发行到地方党支部、部队中的连队和乡一级民主政权、群众团体。
曾任《抗日新闻》主编的李英敏,解放后在其撰写的文章中有着这样的回忆:在美合山区办报的4个多月中,因为环境稳定、物资丰富、材料充足,比如纸张、蜡纸和油墨,都是华侨捐助的,所以办起来很顺手,这张小小的油印报成了敌后军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东西。由于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抗日军民都亲切地称《抗日新闻》为“抗新”。“抗新”从此成为中共琼崖特委机关的代号。
抗战胜利后,《抗日新闻》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任务,改名为《新民主报》继续出报。从1945年10月至l950年4月海南解放前夕,《新民主报》一直都是中共琼崖特委(1947年5月后改称为中共琼崖区委员会)的机关报。
土制纸张和油墨办报
在美合根据地办了一段时间的报纸后,“美合事变”发生了,跟随着琼崖特委领导机关,抗新报社重返琼文老区,坚持出报。
陈如德说,当时,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互相勾结,在军事上疯狂地向抗日民主地区进攻,经济上实行严密封锁,办报所需的蜡纸、油墨和纸张等物资缺乏,只能依靠一些小学教师或者是在墟镇工作的群众想办法一点一点买来。但购买量大了会引起敌人的注意,根本解决不了出版无法定期,版面缩小,印数大为减少的难题。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这“拦路虎”被聪明的同志们解决了。曾任中共海南岛区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海南日报》总编辑的赵德星曾经在《抗日新闻》担任过誊写印刷工作,他在《战火中出版报刊》一文中回忆了土制纸张和油墨的过程。
要连续出版报纸,纸张的需求量很大,但一时又无法大量购买。于是,有参与印刷的同志提议,用香树皮制造纸张。这一建议得到抗日根据地群众的积极支持,青抗会、寻救会中的男女青壮年,纷纷上山大剥香树皮,又跋涉几十里,用肩膀挑着一担担香树皮送到指定地点———造纸工场。群众中有造纸经验的师傅,带领一班徒弟实行土法上马制造土纸,经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后来又经过多次改进,土纸的质量大大提高了,而且产量供应办报绰绰有余。
纸有了,但油墨的正常供应仍然没有保障,从敌占区的墟镇中购买油墨,逐渐被敌人发觉,凡是群众购买油墨者一律严加审问和查处。一次偶然的机会,《抗日新闻》印刷所驻在琼山县云龙老区一位农民家里的女同志,看到这户人家制作青靛染衣服,她觉得青靛很像油墨,可以用来制作土油墨,便向所里提出了建议。印刷所的同志根据这一提议进行了多次试验,第一次使用花生油渗拌青靛,结果使用起来青靛滚不上墨棍,全部脱落在蜡纸上,使蜡纸印不出多少张报纸就作废了。一位誊写蜡纸的同志建议加上发腊(即花士令)渗拌青靛试一试,经试验果然成功。从此,《抗日新闻》和后来的《新民主报》,各地委的机关报,如《先锋报》、《前进报》等各家油印报纸,都曾使用这种土油墨印刷出版。
浸透了血汗的新闻纸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支由中共琼崖领导机关领导和组织起来的新闻队伍,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着勇敢机智的特殊战斗。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一边与敌人战斗,一边办报。陈如德说,“美合事变”后,抗新编辑部随特委机关与顽军周旋于山林中,经常断粮,有时一天只能吃上一个小饭团。编辑朱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疟病和饥饿夺去了生命。1944年报社移驻白沙时,遇上民族山区无菜吃的困难,摇笔杆的办报人也拿起锄头,每人开垦一片园地,种瓜菜种红薯,靠自力更生改善生活条件。
新闻工作者们不但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还要与残忍的敌人斗,甚至为此付出了鲜血与生命。1946年,按照特委的部署,新民主报社撤离特委驻地六芹山,转移到琼山县演丰、茄丙沿海老区,依靠中共琼山县委的支持,坚持出版报纸。在琼山县委的安排下,报社在新马乡海边的红树林中,筹集了木船、竹排和印报物资,紧锣密鼓地准备出报。
不料,国民党46军得知消息,调集一个团及地方反动武装1000多人,突然包围封锁红树林,进行反复搜剿。《新民主报》编辑部及印刷所30多人,被围困于红树林,便以露水止渴,以生鱼干充饥。李英敏曾在文中回忆:“凶狠的敌人几乎是天天搜山捉人,我们印刷所的同志英勇抵抗,但大部分人落入敌手,我也差一点遭到了毒手,幸有一位县委冯同志为我领路突围,出来后不到10个人,陆续收回来还有几个。”报社印刷所负责人王惠民就在这次和敌人的遭遇中战斗牺牲,一部分办报人员在琼山县委派来的向导带领下突围成功。但是,经过辛苦筹集的印报物资在战斗中全部损失。办报人员突围后又转移到文昌县昌洒海边,在中共文昌县委的支持下,补充给养,充实编辑、誊写人员,恢复了出报。
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办报人员们始终坚持发出党和人民的声音。在抗战时期,《抗日新闻》不断宣传独立总队、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给日军的“蚕食”、“扫荡”以坚决回击的英雄事迹和大小战绩,报道老区人民坚壁清野、递送情报、肃奸惩顽,配合部队坚持内线作战的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坚持报道琼崖反攻作战的消息,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新民主报》还设置了“新中国横断面”专栏,连续报道各新解放区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各方面呈现崭新面貌的消息,使琼岛军民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加快解放海南的信念。
承载着这些消息的油印报纸,通过我党建立的秘密交通线向四面八方输送。曾任文昌县交通总站主任的林克仁还记得,在战争年代,油印报都是免费发行的,不管战事多么紧张,只要有报纸印出来,交通员一定按时投送。投送报纸不像投送信件,因为携带的体积大,数量多,较为笨重,不易走动,故负责递送报纸的交通员,一般都是日宿夜行,经常走夜路。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交通员这些特殊的邮递员,保证了各基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战士及时听到党中央的声音。
1950年4月,《新民主报》所有办报人员,奉命撤离五指山解放区,随军进城,《新民主报》停办。1950年5月7日,海南解放后第一家报纸创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琼崖区委员会的机关报《新海南报》(后改名为《海南日报》)。
昔日战争的残酷已经远去,然而,在澄迈、文昌、五指山等每一个报社曾经的驻地,每一座山头、每一条沟壑,都留下了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坚实足迹。青山不语,昭示着他们的英勇和悲壮;流水潺潺,传颂着他们对党的忠诚和坚定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