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网上看到这篇文章,转摘供大家欣赏。令人不解的是,阜平县隶属于河北保定,一直如此,没有隶属过山西,不知道为何文章的表述里,没有把阜平说清楚,并且说《晋察冀日报》是山西根据地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红色报纸。感觉这篇文章还需要探讨和严谨。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1937年8月下旬,八路军3个师先后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前线对日作战,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战,陆续建立起晋察冀、晋绥、太行、太岳四大革命根据地,成为华北乃至全国抗战的出发地和支撑点。
在此过程中,山西的革命根据地也建立起一大批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红色报纸和期刊。这些红色报刊,向根据地广大军民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评价了国内外政治形势和战争进展状况,还传授了文化科学知识与技能,成为团结人民、战胜敌人的锐利武器,为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和全面胜利,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期,我们从山西根据地众多的红色报纸与期刊中,遴选出几个颇具代表性的,让我们再次重温那些曾经在战斗岁月中诞生、并见证着根据地广大军民走向胜利的红色报刊。
12年中,四大革命根据地共创办红色报刊六七百种
1937年11月,聂荣臻率领八路军115师一部,建立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后,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大,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至1949年8月,划归华北行政区。据不完全统计,在这12年中,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共有报社5家,出版发行油印、石印、铅印的各种报纸约29种,期刊118余种。
1937年9月下旬,八路军120师在贺龙、关向应的领导下,在晋西北以管涔山为中心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42年8月,晋西北、晋西南、大青山三个抗日根据地合并组建为晋绥抗日根据地,成立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直到1949年9月绥远全境解放。其间共成立报社4家,出版发行各种报刊有200余种,设立过通讯社4家。
1937年11月,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率领八路军129师建立了晋东南革命根据地。1939年日军对晋东南根据地第二次“九路围攻”后,根据地以白晋路为界分成路东和路西两个区。路东为太行区,辖平顺、长治、潞城等17个县,至1949年8月间。据不完全统计,太行区共成立报社3家,出版报纸160余种、期刊120多种。
路西为太岳区。1940年年初,中共太岳地委即奉命改为中共太岳区党委,直属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当年8月,太行、太岳、冀南成立联合办事处,辖115个县,1949年划归华北解放区。太岳根据地先后共成立报社10家,出版报纸20多种、期刊47种。
《晋察冀日报》山西根据地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红色报纸
《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于1937年12月11日在阜平县城南关文娴街创刊。创刊时,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兼任社长,沙飞为副社长。开始是油印的3日刊,主要登载国际国内动态。从13期起改石印,增加了边区消息和言论。从1938年8月16日63期起改铅印,并改为间日刊。同年9月下旬至11月上旬日军对该边区实行大“扫荡”,报纸改为8开小报坚持出版,并发行了一种带有号外性质的刊载指导性言论的《抗敌外报》。
1940年11月7日,《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由隔日刊改为日刊,毛泽东为报纸题写了报头,当时,报社人员300人,报纸发行达21000份。至1942年上半年,报社人员增至530人。当时,《晋察冀日报》被公认为是晋察冀边区舆论界的权威。一版刊登社论或重要论文和本地区的消息,二版刊登国际和国内消息,四版一般是副刊。正、副社长先后有邓拓、吴砚农、胡锡奎、胡开明。报社先后转战五台大甘河、海会庵、马兰、柏崖等十余地坚持出版。
1948年,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与晋冀鲁豫两大战略区合并,成立中共华北局。两区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和《人民日报》也同时合并,出版新的《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于1948年6月14日终刊,共出版2800多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之一。
《晋绥日报》革命根据地报纸的旗帜和中国西部办报人才的摇篮
《晋绥日报》的前身是《抗战日报》。“晋西事变”后,1940年2月7日,中共晋西南、晋西北两个区党委合并,组成中共晋西区党委。为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要求,晋西区党委决定分别停办原晋西北、晋西南的机关报《新西北报》和《五日时事》,并从这两个报社和黄河出版社抽调一部分工作人员,创办全区统一的铅印报纸《抗战日报》。
《抗战日报》于1940年9月18日在山西兴县创刊。1941年5月、1942年1月和1944年12月三次改版,由创办初期的3日刊、间日刊发展到日刊,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抗战报纸。1946年7月1日,更名为《晋绥日报》。
1949年,山西全境解放后,《晋绥日报》的历史使命已经胜利完成。于是,该报在5月1日出版了最后1期2171号。终刊号发表的《本报终刊致读者》一文,在简要回顾了报纸的战斗历程以后说:“在本报终刊之日,我们情不自禁地要庆祝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和晋西北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在本报终刊之日,我们特向晋绥全党与晋绥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
该报在中国新闻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报为实现“地方化办报、为晋绥人民办报”,作出了诸多努力和创新;为维护新闻出版的真实性,1947年首先掀起了反“客里空”运动;长期受到党中央的关怀和重视,1948年毛主席亲自来到兴县,发表了《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并为报纸题写报名。
另外,《晋绥日报》的办报同志们在长期的艰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948年5月,一批骨干编辑人员前往中共晋南工委,在新解放的晋南重镇临汾城创办了晋绥边区第一份城市报纸《临汾人民报》(后改名《晋南日报》)。1949年5月,该报终刊。这年冬,该报编辑人员和后勤部门的骨干又分为两批各赴使命。第一批随刘邓大军西向入川,在重庆解放后创办了西南《新华日报》。第二批随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南下入川,在成都解放后创办了《川西日报》。还有一批工作人员,则被派往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创办了那里的新闻刊物。
《战线》和《边政导报》红色期刊的代表
《战线》创刊于1938年2月20日,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刊物,32开油印本,不定期刊物,由省委编印出版。1939年6月20日,从第20期起由战线社出版,后改为铅印。1941年1月1日,晋察冀边区党委改称“中共晋察冀北岳区党委”,《战线》从1月15日的第51期起又改为区党委出版。
1943年1月1日,原晋察冀军内刊物《熔炉》并入《战线》。合并后,按照原来的出版期数,《战线》从100期续出。1944年2月20日,从第116期起,《战线》由晋察冀中央分局接办,每半月刊印一次。1944年5月20日,《战线》自120期后一度停刊,1945年6月15日复刊,不久即又停办。
1947年12月5日,再次复刊出第1期,为16开铅印本。此后,即不定期刊印,直至1948年5月晋察冀、晋冀鲁豫两中央局合并为华北局之前。《战线》的读者对象主要为县级干部。
《边政导报》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的机关报,1938年6月13日创刊,开始时为周刊。1944年5月以后临时停刊。1946年8月1日复刊,改为月刊,到1947年6月1日终刊。《边政导报》由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秘书处编辑出版,开始为赠阅,供各级政府机关查阅研究。到1941年7月改为订阅,成为公开刊物。后因对敌斗争日益复杂,各项指示不便公开,又改为政府内部的秘密刊物。
《边政导报》的出版,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坚持出版长达9年之久。 版面和印刷,最初是石印的4开报纸型,后改为8开铅印,后又改为石印16开,再后又改为32开的油印小册子,又改为铅印32开的小册子,直到第7卷第7期为止。由于敌人不断“扫荡”,给印刷造成极大困难,版面无法统一,只能石印、铅印、油印交替出版。遇到战争不能汇编成册时,就出版《临时增刊》。从1942年1月1日到1943年2月20日,随着《边区教育》《抗战建设》《边政往来》等报刊相继并入,《边政导报》也成为晋察冀边区政府综合性的领导刊物。
《五日时事》独创了印刷字体,根据地早期刊物的样板
抗战初期的晋西南,办得最好、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就是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创办的油印机关报《五日时事》。
1937年11月,八路军第115师开辟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25日,《五日时事》报在孝义县张家庄创刊,主编为王修。由于处于游击环境,办报只能用油印。该报为4开2版,五天1期,开始时每期印数5000份,后来增加到30000多份。自创刊至终刊共历时2年零4个月,中间除反“扫荡”行军的日子外,《五日时事》大约出刊了230期左右。
创刊号至第49号,报头是横排黑体字。从1939年2月15日第50号起,用“五日时事,毛泽东题”报头。《五日时事》报道范围广泛,每期的内容主要是5天来的时局形势,各战场战况,以及区党委的指示通知等。《五日时事》在延安展览会上受到广泛赞誉,该报刻印精致,并时常配以地图、漫画和彩色套印,版面整齐美观,因此也被作为同行学习的样板。主编王修亲自从事刻印工作,是刻印技术的高手,除了能刻印大标题字、报头、漫画外,还能搞彩色套印、印破版。及至今日,不少胶印社里,用的字体依然是王修创造的仿宋标题字和曾任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时任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宣传部长和统战部长张友清创造的魏碑小字。
1939年5月中旬,日军向晋西北进犯,《五日时事》报从5月20号的第66期开始改出“战时报”,由平时的4开2版改为1版,出至第70期。“战时报”文章短小精悍,反复宣传的战斗口号是:“粉碎敌人的围攻,牵制敌人的西进!”“保卫吕梁山,保卫大西北!”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发生,晋西南地区所有的进步刊物都被迫停办,《五日时事》报跟随中共晋西南区党委转移到了兴县,《五日时事》作为晋西区党委的报纸,继续出版。一直到1940年9月18日,新的中共晋西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出版,《五日时事》才停刊。
从1937年到1949年的12年里,山西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报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把党不同时期的对敌斗争和边区党政、经济建设和文化斗争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军民中,成为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喉舌和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对敌斗争的锐利武器。同时,这些红色报刊的创办,还为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分赴全国,成为全国各地新闻和文化教育战线上的重要力量。在极其恶劣的战争环境下,他们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敬业精神,都为新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