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号

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为中共中央华北局《人民日报》题写的报头
2011年5月15日,是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诞生65周年。它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前身之一,毛泽东同志为它题写报头,刘伯承、邓小平两次为它题词。它带着解放战争的硝烟,承载着太多历史重任走来,又走向北京,走向世界。
为什么说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人民日报》的前身之一?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为什么会诞生在邯郸?为什么叫《人民日报》……它的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让我们的思绪回到烽火连天的60多年前。
1945年10月4日,我军解放了被日伪盘踞8年之久的历史名城——邯郸,由此邯郸成为晋冀鲁豫边区的首府。这时的晋冀鲁豫边区,建立了200个县(市),人口达3000余万,作战部队31万。为了指导这个区的工作,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和常委刘伯承确定创办一份机关报。
中央局把任务交给宣传部副部长张磐石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社长安岗,任命张磐石同志为社长兼总编辑,安岗同志为副总编辑。还从太行区《新华日报》(太行版)、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抽调部分新闻工作者以及太岳区、冀南区、冀鲁豫区骨干100多人,展开筹备工作。
报社设在邯郸市火磨街东口的一幢小楼内。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共同办公,在楼房的外墙上用水泥塑成两行大字:“人民日报馆”、“新华通讯社”。大字还涂上了红色油漆,在灰暗的楼房上显得格外醒目。
办报纸必须有报名,报纸起什么名字,中央局让报社的同志试拟一个。在张磐石的主持下召开会议,大家各抒己见,议论风生。有人主张叫“滏阳日报”,理由是滏阳河虽然不大,但流经邯郸,早在春秋战国就很有名气,有地方特点。反对的同志认为此名地域性太强,范围太窄,不如叫“晋冀鲁豫日报”,亮出中央局机关报的身份。又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六个字太长,念起来也拗口。张磐石同志主张叫《人民日报》,他说,不管是否有兄弟报纸用了“人民”还是“大众”、“群众”这些名字,我们就用“人民”二字。“为人民服务”嘛!并解释说,“人民”的涵义好,音韵也好。“人”“民”是平声,“日”“报”是仄声,多响亮!通过讨论、争议,大家一致同意用“人民日报”这个名字,报中央局后很快被批准了。
报纸名字有了,但是用什么字体、请谁来题写报名呢?毛泽东同志的书法跌宕潇洒,自成一体,大家都希望请毛泽东同志题写。这时,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副书记的薄一波正好去延安汇报工作,便决定由他去请毛泽东写。可是,延安与邯郸云天阻隔,缓不济急,大家同时想到了另一个办法———寻找毛泽东手迹,先用集字方法做报头。报社的罗林、杜展潮同志担当了这个任务。在当时的邯郸,寻找毛泽东的手迹并不容易。经过大家查找和精选,最后在毛泽东同志以往的题词和题写的刊名中,选取了《共产党人》的“人”,“为人民服务”的“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日”,《新中华报》的“报”,组合起来,作为毛泽东手迹的《人民日报》报名。
字找齐后,最初想用投影法描摹,但在邯郸找不到透明的薄纸,未成。后来像小学生学字那样,先画格子然后放大,总算描成《人民日报》第一个报头。应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不能被认为成功的尝试。因为第一,当时找到的毛泽东的字,未必就是真迹;第二,罗林和杜展潮两位同志虽然尽了全力,但他们并非这方面的行家,描摹放大的功夫不高;第三,当时邯郸不能制锌版,只好木刻,多次描摹难保不失真。
1946年5月14日,在张磐石的指挥下报社职工全部提前上班,采编人员进行最后一次编辑和校对,伙食班做了最好的饭菜。报头、领导人题词和大字标题,都是工人一刀一刀木刻而成的。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目标:保证明天早晨按时出版报纸。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创刊了。创刊号为对开四版,报名从右往左排列,四版全红印刷。刘伯承的题词是:“力争和平民主团结反对内战独裁分裂乃人民呼声”,邓小平的题词是:“为人民服务”。这天上午10时,人民日报社在邯郸中学礼堂举行创刊发行大会,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张磐石主持会议,报告了《人民日报》筹备经过及以后的发展计划,宣读了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为报纸的题词。中央局、军区领导先后讲话,对《人民日报》创刊发行表示祝贺。这天的创刊号发行量近一万份。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了重庆和谈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将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迁到武安西部,这里进可挥师平原,退可据守太行。由于匆忙转移,报纸自6月28日到30日,停刊3天。
《人民日报》社随着迁移的队伍,来到了武安的南文章村,后又搬到河西村。在河西村东北的沟崖下,打了5孔相连的窑洞,作为安装印刷机的地方。把相邻的田二庄村的旧庙打扫后,作为排字房和校对组。报纸原来的地址由“晋冀鲁豫边区邯郸市”改为“武安邮局转”,回到保密时代。1946年6月下旬,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副书记薄一波从延安开会回来,带回毛泽东题写的“人民日报”报头,报头从左到右排列。7月1日开始用新报头。
武安人民给予报社无私支持,把好房子给工作人员住,把小米拿给工作人员吃,年轻人每天手摇发电机发电,组织武装民兵保卫报社,多次粉碎了敌特的破坏。
那时的《人民日报》,配合我党的中心工作,就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47年10月10日发行的《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报眼刊登口号:“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
由于敌人长期封锁,边区的物资匮乏、环境恶劣,但报社全体同志没有被吓倒。大家克服生活艰苦、设备简陋的困难,辛勤努力地坚持工作。印刷器材、油墨、纸张等非常缺乏,大家开动脑筋,搞了许多发明创造。自己动手制作铅字或重复使用,大部分标题是工人们用木条刻的,机器滚筒上的胶皮布是用九层道林纸加一层白布代替,机器靠人力摇动,照明用的是麻油灯。纸张是边区造纸厂用废纸、木屑、干草、芦苇和破鞋袜为原料制造的麻纸。就是这样,保证了报纸每天出版一期。
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时,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停播,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以《人民日报》人员为主,又抽调各方骨干力量,组织起新华社临时总社,并与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接替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同时,《人民日报》与新华社临时总社紧密配合,保证了党中央声音的传播。
从1946年5月15日创刊到1948年6月14日停刊,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邯郸两年零一个月,共出版746期。
1948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区同晋察冀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人民日报》社人员迁往平山县里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沿用《人民日报》报名,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社长仍是张磐石。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第二次为《人民日报》题写了报头,6月15日起用新报头发行。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月15日《人民日报》迁入北平王府井大街117号,同年8月1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相关资料来源:《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纪实》、《新闻战线》、《邯郸革命文化史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