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岗从事新闻工作70多年,一生都在与新闻事业打交道,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人们多熟知安岗建国后的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经济日报社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及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创办人及第一任领导人的身份。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安岗就已经是活跃在革命新闻战线大前方的新闻人。
投身革命,新闻意识启蒙
安岗于1918年生于天津—个富裕的职员家庭,原名安正元。安岗读高中时,外敌的入侵、人民的苦难促使他思考民族民主出路问题。他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开始接受进步思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安岗只身来到山西参加革命。在太原,他参加了薄一波领导的“牺牲救国同盟会”。在薄一波的建议下他将名字改为安岗,正式开始了传奇的革命生涯。1937年安岗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受牺盟会派遣来到党的工作已有一定基础的太行山上的平定、阳泉、昔阳、和顺一带进行革命工作,先后担任“平定中心区宣传委员”、“阳泉游击队指导员”、“晋东南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长”等职务。
安岗在天津求学时期,已开始面向社会、研究社会、探索社会问题。受到当时在天津主持笔政的罗隆基先生的影响,安岗对报纸发生了兴趣,立志做一名新闻记者,并访问了企业家、戏剧家、教育家,调查了工厂、农村的各个侧面。一段时间下来,他写了4万字,其中有十余篇通讯为《益世报》刊用。这些早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为安岗的新闻之路打开了一扇窗,而他的新闻意识也在这一阶段得到启蒙。
以笔作枪,创办《胜利报》
1937年冬,朱德总司令率领第十八集团军部队来到和顺县石拐镇,在接见当地干部时指出,根据地建立起来后应该办根据地自己的报纸,并指定安岗负责。1938年5月1日,在短暂的准备后,中共晋冀特委机关报——《胜利报》在和顺县创刊,朱德题写报头,仅20岁弱冠之年的安岗任总编辑。《胜利报》是4开2版隔日刊石印小报,共出390多期,从创刊到终刊历时3年零7个月。在此期间,安岗一心放在报纸上,担负着报纸的组织工作和看稿、改稿,与通讯员联系等工作,同时还写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由于年代久远,《胜利报》大多已失散,无法考证,但安岗仅发表在副刊“民革室”、“说书场”栏目中的评论文章就不下40篇。这为他解放后担任党报重要领导职务,同时作为记者采访写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此外,在安岗的领导下,《胜利报》克服重重困难,在根据地办得有声有色。在晋冀这块我党重要的抗日革命根据地,《胜利报》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激起了人民的抗日热情,发挥了党报的宣传教育作用,联系了群众,同时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她像一条纽带将党和根据地人民联系起来,是党的喉舌,亦是群众的益友。
安岗在《胜利报》这块他新闻人生的处女地上,充分锻炼了自身。他不仅担任领导职务,同时也写了大量文章,带出了一支在战争年代锻造的革命新闻队伍,形成了自己早期的新闻思想,积累了在特殊年代办报的经验。1941年,随着日寇加紧扫荡,中央提出“精兵简政”,已改名《晋冀豫日报》的《胜利报》与《新华日报》华北版合并,至此完成了历史使命,安岗也开始了他在新闻事业上新的征程。
抗战时期安岗的新闻思想
安岗在《胜利报》任总编辑期间的新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机关报的喉舌作用
《胜利报》作为中共晋冀特委机关报,安岗充分发挥了它的喉舌作用,宣传了党的理论和政策。《胜利报》设有《中国问题讲座》专栏,用连载的形式发表了《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一文;为配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了“宣传讲话”十讲,用通俗的语言为民众介绍了新民主主义。1940年4月15日,《胜利报》发表了对129师政委邓小平的专访《反对出卖华北》,这篇访问记使根据地的军民增强了对政治形势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战斗任务。同时,《胜利报》对当时中央发表的《关于目前的时局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做了广泛的宣传,发表大量文章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日寇扫荡时期,《胜利报》向群众及时通报敌情变化,传达领导机关的反扫荡部署。我军发动“百团大战”时,连续发表“百团大战”讲话材料,及时报道战果,激发抗日军民斗志。通过“谈时事”、“理论讲座”、“世界大事”等专栏和社论、短评等方式及时向群众进行政治形势宣传。
2.重视读者,报刊应为读者服务
安岗作为我国受众研究的奠基人,他重视读者的新闻思想早在这一时期就有所显现。《胜利报》内容十分丰富,且形式活泼,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为群众服务。报道内容不仅重视国内外大事,同样注重本地区新闻和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事情。如针对群众生产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报纸辟有“抗日经济讲座专栏”。通过“新法令讲话”、“政策讲话”等栏目,宣讲了根据地的经济政策。另外,还有“经济常识”、“生产技术”、“商情市价”、“社会服务”、“大众服务”、“农民识字课”、“工农兵园地”、“黑板报”等栏目,向群众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群众。对于生产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报纸常在显著位置加以宣传报道。《胜利报》同样注重读者的反馈,通过“来函照登”的方法加以刊载,反映了群众呼声,增强了同读者的联系。
3.文风平易近人,语言通俗易懂
虽然《胜利报》是一份机关报,但安岗并没板起面孔教训人,相反《胜利报》在新闻业务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文字简洁,采用群众喜爱的通俗语言形式,报道新闻评论时事。稿件文字一般都为三五百字,旗帜鲜明地提出观点,一针见血地戳到要害。如在《反对顽固分子打陕甘宁边区》这篇文章中,用贴近根据地的农民受众的语言,简洁、鲜明地提出论点,且论点、论据、论证俱全,教育了广大军民,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
4.注重新闻人才的培养
《胜利报》在根据地群众中扎根,并取得辉煌成就,早已载入我国新闻事业史册,这与安岗付出的心血是分不开的。然而,这张新闻纸却是在极其艰苦险恶的战争环境中创办、发展的。而安岗以他的“脊梁骨”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他的战友们一起点滴克服重重困难。
由于人员的短缺,安岗特别注重新闻人才的培养,到处“招兵买马,网罗人才”。他从小学教员中选拔写作人员,从机关团体中选拔编辑人才,培养通讯员。一批骨干新闻工作者也正是这一时期跟随安岗走上新闻工作道路的,如李庄、鲁兮、肖风、毛联珏等等。安岗还懂得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他让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徐平担任编辑;让鲁兮跑发行,让肖风用毛笔写稿件。当敌人来扫荡时,这支新闻队伍就成了一支武装战斗队伍,编为战斗组开始战斗。他们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战斗的同时进行战地采访,战斗结束,又集中起来开始出报。
安岗在抗战时期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是在和敌人的战斗中进行和发展的,充分体现了革命性和战斗性,并为日后的新闻工作和新闻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①《安岗新闻工作60年》[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②安岗:《安岗新闻通讯集》[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③吕敬东:《太行革命根据地的〈胜利报〉》[J],《党史文汇》,2001年第4期
安岗简介:
中国新闻记者、报刊主编、新闻教育家、新闻学者。原名正元,笔名郑远。天津人。
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晋东南战地动员委员会宣传部部长,《胜利报》、《晋冀豫日报》总编辑,《新华日报》太行版副总编辑,新华通讯社晋冀鲁豫前线总分社社长兼新华总社特派记者,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主席团委员,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先后负责创办《市场报》和在美国出版的《中国市场》、在日本出版的《中国经济动向》等。著有《安岗新闻通讯集》、《新闻论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