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6日,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到了保定天威集团结构公司技术部,见到了“焊接大王”孟宪章老师傅。

报道孟宪章的《保定晚报》
孟宪章,闻名全国的“焊接大王”,68岁,1957年参加工作,现任保定天威电气设备结构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6年中华技能大奖、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前段时间,国家和地方的各个主流媒体对他进行了整体介绍,大篇幅的报道也为我创造了条件——有了可以找他签名的报纸素材。
今天,在天威集团哥们儿的帮助,我顺利地约到了孟师傅——他经常在厂里,不带手机——就在天威集团结构公司等候。我赶到了那里,经过门卫登记,向结构公司技术部走去。快到那里时,远远地看到了一人身穿天威工作服站在那里,我感觉应该是孟师傅,便向他挥了挥手,他也向我挥了挥我。等走近了,果然是孟师傅,他身材高大,身体健壮,不像是已经年过68岁的老人。我们的手握在了一起。
当我说明来意后,孟师傅把我引到了他们一个车间内,那里有一个小桌子,我拿出2007年4月18日的《保定晚报》,请他在上面签字,他用带有天津口味的保定普通话问我签什么内容,我说随您吧,签您喜欢的一句话,这句也行。这句也行中的这句,指的是报纸上刊载的他的一句话“当工人就要当好样的”。孟师傅拿起笔,在报纸上写下了“做有知识的工人,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孟宪章 2007.8.15于天威结构公司”。
天气还是很热,也快要临近中午了,我怕打搅孟师傅工作,在祝福孟师傅身体健康后,匆匆地告别了他,离开了天威公司。

与孟师傅在结构公司车间外合影

签字中的孟宪章

孟宪章的签字内容

孟宪章工作的结构公司
附:其他媒体报道
一、保定“焊接大王”孟宪章走进央视《新闻联播》 (2007-4-16 来源: 保定晚报)
4月13日,被中宣部确定的“劳动者之歌”报道典型,天威集团“焊接大王”孟宪章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后,在古城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全国各大媒体也纷纷在近期刊播保定“焊接大王”孟宪章的事迹。
今年68岁的孟宪章是天威集团高级技师,全国赫赫有名的“焊接大王”,退休后仍作为技术顾问在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忙碌。半个世纪来,他在焊接技术领域刻苦学习、钻研,掌握了高超的焊接技艺,积累了丰富的焊接经验,并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改革和创新的技术方法,成功解决了“变压器带油补焊”“铸铁冷焊”等技术难题,攻克了焊接领域的道道难关。
多年来,孟宪章在埋头钻研焊接技术的同时,还积极开展传帮带,先后为全国40多个单位解决技术难题60多项;节约资金60多万元,先后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当选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6年成为中华技能大奖的获得者,这一奖项当年全国仅有10人获得。而迄今为止,孟宪章还是河北省惟一一个获此奖项的人,也是全国焊接领域的惟一一人。
许多每天有看央视《新闻联播》习惯的保定观众,在谈到“焊接大王”孟宪章成为“劳动者之歌”报道典型时,都非常激动。26岁的杜雨说:“孟师傅是响当当的‘焊接大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我们都应该学习他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52岁的市民李先生说:“周五晚上,我和平常一样看《新闻联播》,当看到‘劳动者之歌’栏目报道的是咱们天威集团的‘焊接大王’孟宪章时,真是觉得特别自豪。孟师傅50年兢兢业业地工作,用自己的精湛技艺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用实际行动唱响了劳动者之歌。他不仅是‘天威’的骄傲,更是我们保定的骄傲!”
二、保定市“焊接大王”孟宪章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2007年04月13日)
中新河北网保定4月13日电 日前,记者从市委宣传部获悉,天威集团的“焊接大王”孟宪章被中宣部确定为“劳动者之歌”报道典型,4月13日到14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各大媒体将相继刊播他的事迹。
今年68岁的保定天威电气设备结构有限公司退休职工、现仍在该公司技术顾问岗位上忙碌的孟宪章是全国响当当的“焊接大王”。半个世纪来,他埋头钻研焊接技术,积极开展传帮带,先后为全国40多个单位解决技术难题60多项;节约资金60多万元,系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1996年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总工会技术协作委员会会员。(完)
(来源:保定日报;作者:谢辉)
三、"焊接大王"孟宪章
新华网河北频道 ( 2007-04-12 09:09:34 ) 稿件来源: 河北日报
一双满是皱纹、骨节略显粗大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两块焊接在一起的仅0.5毫米厚、尺余长的不锈钢板,光滑笔直的焊缝印证着那双手技艺的精湛。他的手从焊缝上抚过,那感觉就如同钢琴家手指下跳出几个流畅的音符。
“这是最新的氩弧焊技术。”68岁的孟宪章虽然早已从保定天威电气设备结构有限公司的焊接岗位上退休,但他对新的焊接材料和工艺的学习从未止步,仍然被公司返聘为技术顾问,负责解决焊接工艺上的疑难杂症。这是因为———他是全国响当当的“焊接大王”。
每一秒钟都要观察焊枪的角度、电弧的高低、融滴的融合,要让呼吸平稳,甚至控制脉搏的跳动,他焊接时“物我两忘”
他满头华发、谈吐儒雅,一点也不像人们印象中的焊接工,更像个大学教授。“当工人就要有知识、有文化。”1959年,20岁的孟宪章随原单位天津市第二变压器厂来到保定,成为建设中的保定变压器厂的一员。立志做个好工人的孟宪章深知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他开始自学,除了高中课程,还钻研了《焊接手册》、《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等十几门与焊接有关的书籍。
下了班,再累也要坚持打开书本。焊接工最常见的姿态:蹲在地上,左手拿面罩、右手拿焊枪,电弧飞溅、噪音刺耳、气味难闻,有时随焊活儿的不同或弯腰弓背、或爬高下低、或钻进钻出,一天下来,浑身都快散了架。还经常会碰到电弧“打了眼”,白眼球充血、上下眼皮都肿起来,眼睛难受得如同揉了一把沙子。孟宪章忍着疼痛,仍坚持看书学习。
“常常是我们都睡醒一觉了,爸爸还在看书。”孟宪章的女儿孟莉对这个画面印象深刻。
几十年的学习和实践,孟宪章的焊接工艺锤炼得炉火纯青。他焊活儿时,每一秒钟都要观察焊枪的角度、电弧的高低、融滴的融合,要让呼吸平稳,甚至控制脉搏的跳动,这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让周围的人心生崇拜。
焊枪射出的3000℃电弧没有像人们担心的那样引燃漏油,他的“带油补焊”技术解决了几十年的难题
当油遇到火,结果会怎样?
大多数人都会回答燃烧甚至爆炸。这也正是为什么几十年来,变压器产品出现焊缝漏油时,往往采取在特定环境下把重达几十吨的油从产品中放出,再把几十吨的箱体与内部器身分离进行补焊的原因。这种放油焊补的办法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会影响油的纯度,特别是正在运行中的超高压大容量变压器因停产维修周期长会给电力用户造成较大影响。
能不能带油补焊?孟宪章深知这一做法的风险,但如果成功其意义不言自明。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工作之余,孟宪章找来一些小容器盛上废变压器油开始试验,旁边再放一个盖子,一旦着火马上用盖子盖住。多次试验后,孟宪章有了把握。如果是一个漏点,就利用金属的延展性,拿“洋冲”(一种尖头工具,用来在金属上打窝,确定钻头打孔中心)对准漏点边缘,用锤子敲击,使漏点向中心收缩得尽可能小,再进行焊接;如果是一条裂缝,油向下漏,就改变常规的"右焊法"(焊枪从右向左走),从上往下焊,当然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不然很容易在焊接部位造成"咬边"(焊缝部位薄于原厚度)成为大事故的隐患。这个办法被人们称为"封闭法",几十年的难题因此迎刃而解。
然而孟宪章并未满足,这个办法还是有些麻烦。后来,他又从夏天常用的花露水瓶得到启发---瓶子倒过来,花露水滴了几滴就不再滴,因为内外压力一致了。如果把变压器油箱的油从底部出油口放出一些,到了一定程度,油是不是也就不漏了呢?那样,带油补焊不是更简便易行?一试,果真如此。"降压法"应运而生。"我只是比别人多走了走脑子。"孟宪章说。
技艺日臻娴熟的孟宪章成为"全国总工会技术协作委员会"的成员,"七五"期间全国十大科技攻关项目"铸铁冷焊技术的推广应用"落到他的头上。由于铸铁部件冷焊容易变形或产生"白口"(因焊枪电弧温度高、散热快,焊材中的石墨没有充分结晶而形成,容易断裂),我国大部分地方对于铸铁部件都采用"热焊法",在厂房里挖个大坑,烧上焦炭,搭起架子,把铸件架上去,整体加热后再焊接,成本大且工作环境恶劣。孟宪章采用多种不同的焊接工艺和焊接材料进行尝试,在保证铸铁部件的受力性能、致密性、精密度和弥补部件缺陷四个方面都有明显突破,促进了铸铁冷焊技术在全国的进一步推广。
用百分表控制焊接部位变形量,他的活儿能精确到1毫米的百分之一
尽量知道更多金属材料的特性、更多的焊接设备、更多的焊接材料、更多灵活的工艺过程。50年下来,孟宪章在焊接领域可谓游刃有余,公司的大小设备经他的手维修、改进的不计其数。
一台卧式镗床的主轴出现了裂缝。这个设备的精密度要求很高,主轴的价钱就是整个设备的十分之一。再买个主轴,花多少万先不说,原来的轴和设备磨合了多年,新买的用上也不配套。他用百分表卡在轴上,起弧开焊,眼睛扫着百分表的指针,把焊接部位的变形量精确到了1毫米的百分之一,焊完后主轴转起来分毫不差。
公司所在集团的一家电力线材企业生产变压器用的铜导线,设备大修改造,拉丝的出丝口需要把一块紫铜合金与不锈钢管焊在一起。尽管日常生产过程中也有把铜与钢焊在一起的操作,但那是在铜板上挖一个小洞,"塞焊"在钢板上。需要形成焊缝的异种金属焊接,平时十分少见。两天的时间,孟宪章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使该企业的正常生产得以顺利进行。
……
渐渐地,孟宪章声名远播。本地的、外地的,各种向他求助的焊接难题接踵而来。
一家地下广场的支撑水泥柱施工因赶工期出现了质量问题,原本应当牢牢结合在一起的钢筋混凝土"分了家",钢筋露在外面,没法交工不说,还起不到应有的支撑作用,管理部门和施工方找到了孟宪章。他到现场一看,提出了修改方案,解决了施工方的难题。
某地得到了调拨的印钞机一台,可在运输过程中出了车祸,印钞机摔成了七八块,紧急向孟宪章求援。一没有设备图纸,二没有相应的金属材料合格证。这么精密的设备,传动位置不能变、整体变形不可以、焊接强度不够也不行。孟宪章先把机器按照"茬口"拼接起来,又一点点摸索铸块性质、选择焊接材料,一个星期以后,印钞机终于起死回生。
多年来,孟宪章先后到全国40多个单位解决技术难题60多项,节约资金60多万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等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他还当选了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但他最看中的还是1996年成为中华技能大奖的获得者,当年全国仅有10人获奖。迄今为止,他还是河北省唯一一个获此奖项的人,也是全国焊接领域的唯一一人,"焊接大王"的称号因此而来。
孟宪章技术水平高,但绝不保守。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举办了8期技术表演,面向全国举办了两期铸铁冷焊培训班,还经常为各单位讲课,把"绝活儿"传授给同行们。
在家里,孟宪章有自己的一块"小天地",记者再三请求后才被准许参观。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里有些凌乱,被子摊在床上,床头有两摞一尺多高的材料,都是孟宪章的手写笔记:《关于异种金属焊接性分析》、《焊缝质量及产生缺陷的原因》、《国内外焊接技术发展新动向》……或读书心得、或经验总结。
看着满头华发的孟宪章谈起焊接时的炯炯目光,突然觉得,眼前这个长者浓缩了生活的真谛---工作着是美丽的,能够创造出财富和价值的人生是美丽的。
(作者: 记者 荣肖磊 徐华 编辑: 郝延霞)
附:人民日报金台随感:焊接大王的“签名”
秦海
2007年06月12日08: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河北保定有一名焊接专家――不仅是焊接理论方面的专家,更是焊接实践方面的专家――积50多年的焊接经验,练就了一手高超的焊接技术,许多焊接方面的难题到他手里都迎刃而解。前些日子,他所在的工厂接下了一批焊接的活,要把两种不同的金属焊接在一起。由于这两种金属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不少人不少次的焊接都失败了。最后请他“出山”(他已经退休了,被聘为顾问),两天里就找出了症结并解决了问题。正因为有这样一手绝活,他被当地称为“焊接大王”。
这位“焊接大王”故事里最给我“提神”的还是他的这样一句话:我焊接的活的每一道焊缝都是我的签名。当然他所说的“签名”并不是真的签上自己的名字,而是他把自己做的每一件活都同自己的名誉紧紧连在一起。这既反映了他对自己活的自信,反映了他对自己活的骄傲,也反映了他对自己活的负责。
呜呼!现世如今,对自己活的签名可谓多矣。写出文章、写出书来,签上自己的名字。有一些签名是文责自负的意思,但很多签名则是为了出名。于是有一些人,某篇文章、某本书本来不是他写的,或者他付出的劳动微乎其微,但为了捞那个名,也毫无愧色地把自己的大名签上去了。所以热衷于这样的签名,是因为与名俱来的还有利。
但是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些人对自己干的活来无踪去无影,雁过不留声,不留任何名――这不是指他们不签下自己的名,而是指不愿别人知道这是他们干的活。而这又并非他们不爱名,要当无名英雄;而是那活实在干得不怎么样,当然不想让人知道这是谁干的了。
我在日本京都一所大学工作时一次在京都街上散步,见一些工人在人行道上铺地砖。随便在旁边看了看,那种一丝不苟的样子真令人赞叹。难怪我在京都工作一年,很少很少在人行道上看到过坑坑洼洼的地方。早就听说日本人做事认真,也许是他们把自己干的活同自己的荣辱连在一起吧。回国后,笔者所住的小区,人行道上大都铺了地砖,但才铺了不久,有的地方塌陷进去,有的地方隆起来,不但影响行走,也很不美观。倘若当初下面整得很平又夯实了,怎会这样坑坑洼洼!还有马路上为铺管道挖了沟,填平后过些日子几乎没有不下陷的。是不是只想着面上抹光后拿钱走人,反正没几个人知道这是谁干的,与他的荣辱无关呢?
由此观之,保定那位“焊接大王”的“签名”就显得分外难得和宝贵了。这是一种自信――对自己技术过硬的自信;这是一种骄傲――对自己成就的骄傲;这是一种责任――对工作对社会的负责;这也是一种荣誉――把自己干的活同自己的荣誉紧密连在一起。这样的“签名”,虽然不是真的签上自己的名字,但这种荣耀,比真的签上自己的名字还光彩夺目。 《人民日报》 (2007-06-12 第12版)
|